大数据不仅“杀熟”,还能“杀生”?
转自:工人日报
同样的杀熟商品,对老用户的大数价格比新用户更高的大数据“杀熟”已不新鲜。近日,据不仅还有消费者向《工人日报》记者反映,杀熟相同的大数链接、同样的据不仅还产品,新用户收到的杀熟商品质量却远低于老用户,该消费者怀疑自己被大数据“杀生”了。大数这又是据不仅还怎么一回事?
“我和男友在同一家店铺买了两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质量却有天壤之别。杀熟”今年8月份,大数来自广东的据不仅还张女士在某珠宝旗舰店网购了一条珍珠项链,收到后很满意。杀熟接着,大数她的据不仅还男友为了孝敬“准岳母”,在同一家店铺下单了一条款式、尺寸、价格完全相同的项链。然而,张女士表示:“两条项链的珍珠完全不同,明显一大一小。”
张女士仔细对比发现,两条项链的链接、发货单完全一致,可品质、品相、尺寸都有明显差异,这让她很不理解:“客服说这是珍珠天然生长导致的,但用以解释如此大的差异难以服人。”张女士坚持认为,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自己是女性,在首饰选品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分析其男朋友未搜索了解过相关产品,缺乏甄别能力。“我怀疑遇到了大数据‘杀生’。”张女士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遇到过与张女士类似的经历。消费陷阱难道披上了新的“外衣”?大数据“杀生”真的存在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认为,大数据“杀生”并不符合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对于商家而言流量很重要,没有理由对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泼冷水。消费者观察到的大数据‘杀生’,可能是用户画像中一部分客户被认定为高端客户,而另一部分不是高端客户。”沈艳说。
“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杀生’,都是平台经营者基于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出消费者的偏好,对相同的商品差别定价或者区别服务。”沈艳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技术优势的副产品就是基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差别定价。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中间平台,如果信息不对称、规则不明晰,就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或者“杀生”的印象。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360集团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公众感觉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
沈艳建议,面对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消费者偏好可能产生的违规行为,要推动算法审计,评估算法中一些参数和权重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调整权重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也要让消费者、平台方、监管方等各方理解算法规则,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毕安吉)
- ·解析六大行半年报:贷款增量创新高 资产质量总体向好
-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将于今日发射
- ·呼和浩特市卫健委通报一公司错报核酸检测结果,警方已介入调查
- ·三七互娱拟不超过6亿回购股份,被低估了吗?
-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展览开展
- ·中汽协:年末将迎消费高峰 全年汽车产销预计突破2700万辆
- ·前10个月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
- ·黄金长期配置价值显现
- ·三部门部署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 ·德企因受俄制裁对印企中断供气,商业争端升级为外交争端
- ·仅1/5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 长护险能否打破照护支付瓶颈
- ·一图速览本周主力资金流向,这些个股最受青睐
- ·中金:维持网易-S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199港元
- ·刚刚,宁波发布通告:暂停跨省旅游活动,核酸频次调整为48小时,暂时关闭此类场所
- ·致力民族品牌向上突破 长安160周年奏响新乐章
- ·这家股份行前董事长被带走调查,离任时曾发告别信“深感遗憾”,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