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明星上市公司度过了一个异常煎熬的怼七月。
自7月23日开始,基因连续6天时间,为何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总被连续发文“炮轰”华大基因和其副董事长尹烨。怼直到7月末,基因这场战火也没熄灭。为何
最初,总被饶毅先是怼指出尹烨科普内容是“伪科学”,又称其是基因“假科学家、真带货”的为何选手,最后将炮火瞄准华大控股旗下的总被华大基因,责其为“自带干粮的怼国际技术民工”。
尽管华大基因称不会就此事发布公告,基因且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为何但“饶尹对战”期间,华大基因的股价跌跌不休,7.6万股民集体“受伤”。截至8月4日,华大基因收报59.47元/股,总市值只有246亿元,与巅峰时期差了将近750亿元。
现年60岁的饶毅,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长期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作为学术圈知名的“打假斗士”,他不止一次质疑过华大基因。
早在2012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生物论坛上,饶毅当场质疑时任华大基因CEO的王俊,是否在拿中国人钱给外国做事。对此,王俊在微博公开喊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欢迎起诉。”不久后,饶毅在个人博客上质疑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称其为“流氓企业家”。
这些年来,饶毅算是跟华大基因杠上了。
但就算没有他,这家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公司,也三番四次卷进舆论风波,先是因“基因数据外泄”被网友质疑,如今尹烨还做起了流量变现生意,外界也从财报里窥探出其业绩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
曾经,华大基因凭借人类基因测序技术一战成名,被外界视为继腾讯、顺丰之后,深圳又一家巨无霸的上市公司,可发展这些年,公司似乎在基因业务之外还找不到较好的第二增长曲线。华大基因究竟怎样才能服众呢?
新冠业务降温,主业增长疲软
7月14日,华大基因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营收相比于2021年同期下降9.50%-17.72%,净利润再降33.7%-46.59%,与最辉煌的2020年无法同日而语。
对于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华大基因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有所下降,常规业务较2021年同期略有下降。”也就是说,随着国内疫情好转,新冠业务收入下滑之际,华大基因的常规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服务也遇到难题了。
作为知名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是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实控人是汪建。
2020年新冠爆发,华大基因加入抗疫队伍,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余座“火眼”实验室,并且基于核酸检测提供的“感染防控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短短一年时间收入高达51.42亿元,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受此影响,华大基因的营收从2019年的28亿元激增到2020年的83.97亿元,净利润实现六倍跳跃。
但随着国内疫情转好,2021年,华大基因新冠业务营收下滑。与此同时,其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营收也几乎不见增长。
具体来看,2019年到2021年,“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三个板块,累计营收分别为21.41亿元、21.55亿元、22.13亿元。
当疫情带来的“红利”逐渐褪去后,华大基因的营收以及净利润还会继续下探吗?这是投资者最担心的地方。
据了解,华大基因的核心主营业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简称“NIPT”),主要检查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疾病。但近年来,这项业务的造血能力也越来越差。
新冠疫情出现前,华大基因每年有接近一半的营收来自于NIPT等生育健康服务。2017年至2019年,“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营收占比超过40%,毛利率最高可达69.53%。
但2021年,这项业务的毛利率降至53.34%,导致华大基因整体毛利率出现下滑。对此,华大基因没有在年报中给出解释。
不过,华大基因的老对手、国内NIPT“双寡头”之一的倒是给出了参考答案。
贝瑞基因在2021年年报中提及,“公司成熟期产品NIPT检测服务价格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服务价格的下降,一定程度压缩了NIPT的利润空间。
而且,随着各地医保局陆续将NIPT列入医保范围,华大基因的业务也被分食。
2021年9月,北京市医保局将“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项目纳入甲类医保支付目录。此前,NIPT项目在公立医院的定价曾达到过2000元/次,但如今单次使用价格为1475元,全部由医保支付。
同样在北京地区,华大基因NIPT项目的检测费用大约在2600元/次。
基因界的“富士康”?
在不同场合中,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喜欢给公司贴上“高科技”的标签。
在官网上,华大基因号称“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最终的愿景是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2019年第五届深商全球大会上,汪建表示,华大将应用自己研发的基因测序仪,依靠自己的技术和重器,“为人们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华大基因真的这么神奇吗?
至少在饶毅看来,并非如此。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华大基因)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
环球老虎财经曾援引知情人透露,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对很多项目都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钻研,虽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但是很多成果都是照搬国外的想法直接拿到国内实施;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是参照、借鉴甚至直接收购国外已有的技术。
更有甚者认为,华大基因主要业务就是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等提供基因的测序和解读,没有核心技术,只是一家“基因测序工厂”,很像是基因界的“富士康”。
华大基因的科技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公开资料,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已经有了明确的产业链分工:上游是设备和耗材供应商,中游是第三方测序服务供应商;下游则是医院、实验室等临床机构。
上游产业链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被Illumina等国外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垄断了市场;而中游,是目前中国企业最具优势的一环,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游测序业务中,又被分为两个部分: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前者进入门槛较低,一位医学博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DNA序列是一种极容易得到的信息,后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一定门槛,是各大测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确实,在2007年脱离中科院体系之后,7年时间,华大基因主要的工作就是给各大科研机构提供基因的测序。为此,华大基因还专门花大价钱,在Illumina(遗传变异和生物学功能分析领域服务供应商)购买了128台当时最先进的高通量测序仪,成为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
一直到2014年6月,华大基因正式推出由国家药监局审批的首个NIPT检测产品,这拥有了对基因测序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但历年财报显示,华大基因的研发占比没有明显变化,似乎与高科技公司的定位不太匹配。2014年至2017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始终在10%上下,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却在逐年上升。
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1.74亿元,营销费用却高达4.02亿元,是前者的2.3倍。自此,华大基因被贴上“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
对此,公司管理层曾向媒体表示,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是华大基因主旋律之一,由于华大基因研发策略,基本每两年公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研发周期的投入。
然而,4年之后的2021年,“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依旧没有改观。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4.87亿元,销售费用为12.38亿元,是前者的2.5倍。
虽然华大基因与腾讯、华为并称为“深圳三宝”,但相比华为,2021年的研发投入达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这个研发投入额是华大基因的293倍。
(DNA样品。)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时代,国际上,基因测序巨头的产品在快速更新迭代,就连具备尖端科技的测序仪都已经“进化”到第四代。近三年,Illumina研发投入占比在20%上下,2020财年的研发费用高达46亿元。
反观国内,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和为代表的基因测序企业正在突进。在此背景下,华大基因稍显羸弱的研发投入,不占优势。
华大基因其实“不差钱”,不过它的钱几乎都用来买理财了。这也是其自2017年上市以来的“传统”活动。
2021年,华大基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22.92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1281.62%,主要系报告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致现金流出增加所致。截至2021年年底,华大基因委托理财发生额为25.98亿元,其中自有资金15.69亿元,募集资金10.29亿元。
华大基因的“护城河”够深吗?
《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在20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1亿美元,到2026年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期间复合增速保持在18%。
但行业前景的可观,并不代表企业发展从此一帆风顺。
目前,国内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游,主营基因测序服务。行业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国内少有公司涉及。
“和国外的基因检测相比,虽然检测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测序仪器和试剂还没有国外的先进。”一位基因检测咨询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对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而言,设备和试剂耗材成本占比较高,加之企业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不强,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外上游企业。
例如,华大基因在主营业务的开展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Illumina、ThermoFishe等国外相关企业的钳制,不仅要应用到他们的测序技术,而且采购的测序上机试剂、耗材等原材料也主要来自上述平台。
2014年,Illumina和ThermoFisher合计为华大基因提供的测序仪及耗材,占当年所有购入的仪器及耗材的89.9%;2015年更是达到90.58%。2017年,华大基因在上市招股书中坦言,一旦相关原材料供应方的涨价,将会给公司盈利带来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2015至2017年,华大基因直接材料费用占主业成本的比例均超过50%。想要打破钳制,华大基因必须推出自主产权的测序仪。
早在2013年,华大控股就认识到了这点。当年3月,出价1.17亿美元收购美国一家规模相对不大的测序仪生产商CG,业务并入新成立的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
(测序仪)2017年至2019年,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开始了密切的交易合作。华大基因从中购买了销售测序仪及配套产品,总销售金额占华大智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7.14%、53.44%、55.92%。
但业内人士评价称:“CG的技术与Illumina相比,和小灵通与iPhone的差距一样大。”
尽管如此,华大基因还是认准了华大智造,但后者却打算单独上市。今年7月15日,华大智造科创板IPO已被证监会受理。
这对身处华大基因二级市场的股东来说,或许不是个好消息。华大智造没有通过并入华大基因谋求上市,意味着华大基因很难拥有独立制造测序仪的能力。
有投资者直言,如果华大基因单纯靠基因测序业务,撑不起百亿市值。
尽管控股股东华大控股的业务庞大,涉及基因、医学、农业、制造、健康等多个领域,但华大控股CEO尹烨近年来变身“带货网红”,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为大众科普,为公司“带货”。可见这家公司急需变现。
但从目前的形势看,这些板块能不能培育成功,华大基因还能找到哪些高利润的增长点,尚未可知。